用 户 名:
登录密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沙漠大棚"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路(1)

"沙漠大棚"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路(1)


发布时间:2012年2月4日 14时43分


 

 面对地少人多、耕地紧张的矛盾,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摸索出发展设施农业的新方向。他们在条件适宜的腾格里沙漠建起数千座(将来建几万座)沙漠日光温室大棚,开辟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天地。更有看点的是,他们还在科技、机制、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创新,让沙漠设施农业获得良好的软硬件支撑,从而为宁夏乃至国内发展类似的现代农业闯出了新路子。

千座沙漠大棚建起来 中卫市耕地面积130万亩,腾格里沙漠6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仅为0.6亩。为了有效节约耕地,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2009年初,中卫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向腾格里沙漠要效益,即在市区西北方向的22万亩沙荒地里,建设沙漠农业示范园区。

    8
月的一天,记者来到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卫市采访。偶然间,发现在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几百座,不,是近千座温室大棚向大漠深处延伸。

   
快来尝尝,俺们沙漠大棚里的黄瓜嫩着呢1中卫市迎水桥黑林村村民李祥热情地递过来新摘的黄瓜。

   
沙漠里怎么能有种植大棚?这种大棚又怎么会长出如此甜嫩可口的黄瓜?强烈的好奇心驱使记者向大漠深处走去。

   
东邻中卫香山机场,西靠国家5A旅游景区沙坡头,距市区西北方向12.5公里处,无数排钢架结构的温室大棚在金黄的沙漠间显得威风凛凛。在错落有致的防风林带中央,一栋刚刚封顶的办公楼正在装修门面,其高高竖起的牌匾十分醒目:中卫市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我们中卫南临黄河,西北接腾格里沙漠。多少年来,黄河让我们尝足了甜头儿,沙漠让我们吃够了苦头儿。在一个简易的办公室里,中卫市科技局局长刘学录说起话来很有激情,不过,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利用生态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进沙退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顶级水平的防沙治沙经验出在中卫,国家5A级沙漠旅游景区在中卫,中卫做沙漠文章似乎找到了感觉。200811月,中卫市委、市政府决意向腾格里沙漠要效益————建设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区。要在1.6万亩的沙漠里建7100座温室大棚。

   
为什么要在沙漠里建大棚?腾格里具备什么条件?问得好1刘学录兴致勃勃地说,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有效节约耕地,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中卫市辖两县一区,人口共计114万,70%为农村人口。其中沙坡头区引黄灌区现有耕地20.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仅为0.6亩。截至去年底,全市设施温室大棚已发展13万亩,有条件发展日光温室的耕地基本用完。剩余的耕地由于土层较薄和地下水位高等因素,不具备发展日光温室的条件。


   
刘学录局长用手指向窗外说,经过有关专家考证,中卫市腾格里沙漠有22万亩沙漠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开发利用建设温室大棚。所谓良好条件,主要有四:一是那里有丰富的沙荒土资源;二是那里空气无污染,地下水无污染,荒沙土无污染,其丰富的地下水质不含各种重金属有害物质,且酸碱度PH值仅为6.8(达到饮用矿泉水标准);三是光、热条件十分优越,年均总日照时数为2845.9小时,沙地日照提温速度较快,能够很好地满足日光温室作物的光、热生长需求条件;四是沙漠中建温棚,具有病虫害少的特点。

   
去年11月,由中卫市科技局在吊坡梁建成4座沙漠日光温室大棚,农业科技工作者实施多种沙漠栽培科学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大棚里茄子、辣椒、乳瓜、番茄等作物枝繁叶茂。种种实验数据显示,由于品质及产量远远好于、高于大地温棚,每座日光沙漠温棚年实收效益2万元不成问题。

 

刘局长告诉记者,20094月初,中卫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发建设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实施意见》,决定全面启动沙漠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原则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建设,政策扶持,项目支撑基地+企业+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责任分工为:由市科技局牵头,四个部门共同配合,上半年完成建设1200座沙漠日照温室大棚,即科技局建600个、农牧局建300个、建设局建200个,市政应理集团建100个,要求8月底全部定植完毕。

   
一时间,苍凉、辽阔的腾格里沙漠热闹起来。全市上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新技术 新机制 新模式 不用一把黄泥土,不用一滴黄河水,沙漠里能种大棚,靠的是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三足鼎立。新技术———沙漠温室特殊构造的墙体材料和新型沙地种植栽培技术;新机制————分为九个标段招标引进9大农业实体公司,经营权全部移交下放;新模式———大胆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与生态防风治沙相结合的新模式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咱们还是到沙漠里看看1刘学录局长话音刚落,两只脚已迈出门。黄沙铺地,钢架隆起,绿色丰盈,瓜果满枝。随着我们脚步的加快,映入眼帘的一个个沙漠温棚令人震撼。

   
满棚青翠,鲜红的小番茄甜嫩可口。这是谁家的棚?别着急,等一会儿主人就到1说着,刘局长迎出门外。一刻钟不到,匆匆忙忙地走进来两位男士。又高又瘦者为中卫市中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长才,黑脸大眼的是迎水镇黑林村41岁的农民林学双。

   
还是老板先说吧,我可是鲁经理的打工仔。林学双有点腼腆地推让着。哪里话,他可不是一般的打工仔,小林子一个人带领十五六个村民打理着14个大棚呢1林学双点点头说:种沙漠大棚,这钱赚得痛快!过去俺家6亩地,一半种水稻,一半种玉米,一年拼死拼活也就挣个五六千元的纯收入。自去年底与中鹏公司签合同后,每天能有五六十元的纯收入,你说这钱赚得实不实?!再说,这钱赚得过瘾!不用一把黄泥土,不用一滴黄河水,在沙漠里种瓜菜,祖祖辈辈没听说过,能亲身实践这一创举,也算这辈子没白活。初中文化的林学双讲话有板有眼的。

浏览次数: 1542
|

ICP09004620